短短五年间,位于晋江市金井镇“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内的福州大学微电子学院,已成为福建省内乃至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育重镇——招生1203人,其中本科生814人,硕士研究生362人,博士研究生27人。
日前,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若干政策》)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取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快推进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瞄准重大需求,破解产业人才紧缺难题
“面向晋江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可以就地转化,人才在这里可以‘才’尽其用,构建‘校政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福州大学微电子学院有关负责人说。
集成电路是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但由于人才存量不足、院校教学资源受限等原因,行业中普遍存在“技术人才招不到、留不住、不好用”等问题。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指出,预计到2021年国内仍有26.1万人的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而在晋江,随着相关上下游企业相继落地发展,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创新共赢机制,校“园”融合定制人才
在晋江市晋兴职业中专学校的实训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工业机器人课程引人关注,授课的是来自园区龙头企业矽品电子(福建)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企业员工缘何成为了老师?
目前,该“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已开设了电工基础、封装检测、晶体制造等课程。除了聘请专业的讲师,矽品电子公司也定期选派专业骨干给学生们上课,并组织学生分批到企业实践。“订单班的同学们能更早接触到矽品电子公司的基础性专业技术知识和企业文化,未来毕业后也将优先录用于矽品电子公司。”晋兴职校有关负责人说。
“以前,我们对集成电路产业都是一知半解,通过这次课程进校园活动,第一次全面接触了解集成电路的由来、发展现状、制造工艺流程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晋兴职校17级电子班学生孙柯炜说。
“通过围绕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专业课程,打通校园和产业园之间的‘墙’。”晋兴职校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企业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通过促成校企联手,能够将岗前培训的一部分内容前置到学历教育中,达到一个产学的“无缝接轨”,向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就业岗位实现双赢,有效推动解决技术人才紧缺难题。
构建合作平台,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
“不同于单纯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需要在物理空间上建立和优化一批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谢建新说。为此,晋江市全力推动建立福州大学-晋江微电子研究院等一批“政学企”协同创新载体落地建设。
“高校、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陈志雄表示,下一步,该园区将按照《若干政策》的最新部署要求,围绕人才培养、队伍共建、科研研究与成果转化等具体环节展开深度融合,不断充实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力量,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格局,努力建设创新要素融汇、高端人才密集、产城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