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以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抓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全链条生态、“开放创新、智造未来”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连续3年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一区多园”综合考评中和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均排名全市前列。
以政策创新为支点,打造人才虹吸强磁场
顶层设计“强保障”。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最高80万元科研平台奖励。落实“揭榜挂帅”新型科研攻关机制,华南重工联合华侨大学研发的全国首台50吨级电动重型叉车,实现了重型叉车的大功率高效节能分布式电液复合驱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赛事活动“激活力”。举办区红领巾讲科学家故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创新的兴趣。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立亚新材荣获国际尖端材料学会创新奖、中国航空创新大赛一等奖等重大奖项,高性能陶瓷纤维项目入选第九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企业组第12名、全省第1,创全市历史最佳成绩。
机制改革“破瓶颈”。深化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优选科技人才,推动技术需求与人才资源精准匹配,年度推动选任市级以上个人科技特派员39人、团队7个,服务企业攻克技术难题30余项,并在泉州科技公众号发布典型事迹13篇。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校地合作“搭桥梁”。常态化开展“大院大所入企对接日”活动,带动更多技术资源、智力资源和服务资源下沉企业一线,推动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华侨大学等高校与烯石新材料、舒华体育等企业达成产学研项目17个,突破一批“卡脖子”“杀手锏”技术,开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高端平台“提能级”。利用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台商园区场地空间,推动装备所4个科研平台签约入驻,加快建设机器人中试基地,目前已有常驻办公人员30余人。累计培育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星创天地等国家级人才平台3个。立亚新材设立张立同院士工作站并获评省级示范院士工作站,其高性能陶瓷纤维项目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是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
孵化载体“扩规模”。累计培育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工业设计中心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6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个。
以服务保障为根本,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精准服务“解难题”。建立“一对一”跟踪机制,2024年协同有关部门解决人才项目申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困难和问题25个,推动引进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立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个。
全链条培育“强根基”。全年开展研发投入归集、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科技创新大会等活动5场,覆盖400多人(次)。鼓励高校与企业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形成创新成果转化闭环,华南重工与华侨大学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已有30多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福州大学在宏实检测设立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已联合培养5个硕士研究生,产生效益约360万元。
品牌塑造“树形象”。建立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以周到服务留住人才,打造以宏科电力为链主的智能电网产业链,引进德普乐等30多家上游配套企业入驻,2024年产值超20亿元。在科技创新助力下,全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1。
下一步,泉州台商投资区将继续深化人才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建设高新产业发展主阵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