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弱鸟先飞的“中国扶贫第一村”

日期:2021-10-29 来源:福建日报

| | | |

  □本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蔡雪玲 文/图

  九鲤溪风光吸引八方游客。

赤溪廊桥

赤溪村长安新街

赤溪村文创中心

赤溪村半山玻璃栈道

赤溪村滑草项目

村民在创作石头画。

  

  金秋时节,漫步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长安新街,一幢幢徽派民居让人仿若置身于水墨画中。门前溪流潺潺、屋后绿意盎然,酒楼、茶行、特产馆、小吃店鳞次栉比……站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山村内四顾,已找不到贫穷落后的痕迹。

  30多年来,历经“输血”就地扶贫、“换血”搬迁扶贫、“造血”产业扶贫,赤溪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成为闽东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奋力摆脱贫困的生动缩影。

  福地安家 下山圆梦

  “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体破衣裳”“终年砍毛竹,不足换油盐”……一首首民谣,述说着当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窘迫。

  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王绍据第一次走进这个“挂”在半山腰的村庄,深感揪心:“22户村民的房子,无一不紧贴悬崖峭壁而建,屋内瓦残木朽,风雨飘摇,有几户住的甚至是需要每年翻修的茅草房。”

  返程后,思绪难平的王绍据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几经批示,当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反映赤溪村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和评论员文章,赤溪村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引起全国关注的第一个贫困村。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序幕。赤溪村由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粮票、肉票等纷至沓来,福建省委和福鼎县委也行动起来,不仅免除了下山溪村的征粮任务,并为每户村民送上3只羔羊和一些柳杉树苗。但因自然条件恶劣,“输血”式扶贫成效甚微。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元,贫困率在90%以上。

  “1986年,村里终于接入了50千瓦用电,但每户只能点亮一盏灯用以照明,再多就负荷不了。”时任赤溪村村主任黄国来说,穷山恶水下,“挪穷窝”才能“拔穷根”,只有把村民们搬迁出来才有好出路。

  1993年,赤溪村开通了第一条通往集镇的泥结石土路,村民外出不再只靠步行肩挑手提,开始有了急切搬下山的念头。第二年,下山溪自然村被列为全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工作组人员围着长条桌,就整村搬迁的选址、资金等展开讨论,村民熬来凉茶给大伙解暑。”福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扶贫办主任滕建军回忆说,当时参加现场办公会的政府工作人员还一同自掏腰包给村里捐款。

  造福工程专项资金加上各级多方努力,更加鼓舞了村民的干劲,家家户户投工投劳,仅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了整村搬迁,每户住上了长约15米、宽3.6米的砖瓦房,生活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此后,赤溪村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陆续搬迁至中心村长安新街,用上了自来水、电灯,看病有了卫生所,读书有了村完小,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拉开了,赤溪村也迎来了“造血”式扶贫新机遇,先后被列为省级开发扶贫重点村、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等,获得一系列扶贫政策支持。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又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的视频直播连线,与赤溪村的群众隔空相见,进一步增强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士气。

  “扶贫先扶志!这么多年,村里最大的改变就是村民的干劲更足了!”赤溪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说,怀揣着美好愿望,全村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党建引领 兴村富民

  曾经的赤溪村山多地少,如何走出发展困境?在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的同时,赤溪村主动加强班子建设,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并依托上级下派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带动提升班子找政策、拉项目、引资金的能力。

  “我们不断深化‘四强四引领’党建工作机制,在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对赤溪村及周边8个村实施‘中心村大党委’试点、网格化管理模式和‘晨巡晚议日结’机制等,有效解决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产业提升等难题。”磻溪镇党委书记林修东说。

  党建引领下,赤溪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引进旅游公司,以“1+N”(1是旅游业,N为其他产业)的模式发展赤溪乡村生态旅游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2015年,随着霞浦杨家溪至福鼎赤溪的杨赤旅游专线公路正式开通,山门打开,人潮涌来,越来越多人前来“中国扶贫第一村”研学探秘。2016年,赤溪村和太姥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赤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加强对赤溪旅游的规划、整合、打包和投资,开发建设杜家堡古民居、玻璃栈道、景观索桥、九鲤溪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景点,并挖掘当地独特的扶贫文化、红色革命历史以及畲族民俗风情等资源,建设融民俗观光、休闲探险和扶贫教育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区。

  致富奔小康,产业“挑大梁”。2018年,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赤溪村又进一步引进食用菌产业园、白茶生态产业园等新产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赤溪环境面貌和旅游品位,村民们也纷纷开办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特色民宿等近50家。

  “尽管如此,村里当时可提供给妇女的岗位仍较稀少。”吴贻国说,经过考察,大家将目光投向溪滩上遍地的鹅卵石,村里与宁德鸿爱慈善会社工组织、福鼎市妇联合力协作鹅卵石手绘项目,成立畲乡巾帼创业社,鼓励妇女学艺营商。

  村民林丽萍苦练手绘技艺后,开办了第一家鹅卵石手工艺品销售店,又与钟丽眉等15人联合申请注册“福鼎巾帼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除了销售手工艺品,还为游客提供亲子手绘体验项目。“现在,合作社还围绕畲族文化,推出了‘哈哥’‘哈妹’2个畲族人物IP以及一系列衍生品。”林丽萍介绍说,生意好的时候,合作社的月营业额可达2万元。

  2020年,赤溪村经济收入达599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1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分别约为2014年的3倍、10.7倍和3.4倍。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起点,我们有信心把赤溪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谈及未来,吴贻国脸上露出了憧憬的笑容。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