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会议综述_ 会议综述_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会议综述
来源:科技厅 时间:2019-04-16 11:21 浏览量:2559

  海洋创新药物开发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源动力之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临海各国的国家战略。为商讨解决两岸海洋产业及科研单位共同关心的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创新药物开发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科学咨询建议,2019年1月20日,省科技厅主办,厦门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以海峡两岸海洋活性物质与药物创新”为主题的第28次鼓岭科学会议。中国工程院姚新生院士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陈芬儿院士、台湾中山大学许志宏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焦炳华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谭仁祥教授、台湾大学周宏农教授、高雄医学大学吴永昌教授等6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参会的6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优势企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一、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海洋可能蕴藏着高达 60 万个具有新颖化学骨架的天然产物, 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科学家只发现其中不足 4%的化合物。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海洋天然产物往往有较好的药理活性,这是新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天然宝藏,科学家甚至预言,今后数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新药发现都可能主要来源于海洋。

  进入 21 世纪,随着药物新靶点发现和验证集成技术、药物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正在被加速鉴定和开发。目前,国际上已有 10个海洋药物被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 EMEA(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 20个海洋药物在进行Ⅰ到Ⅲ期临床研究,1400个处于临床前系统研究,预计今后5到10年,将有 55-200个的海洋相关药物产品上市。 在世界范围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五千多亿美元,预计今后 5年的年增长率将高达 15-2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就采用海洋生物作为中药防治疾病。近二十年, 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向产业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批准海洋生物药物及保健品 30 余个,海洋药物生产相关企业 40 多家,如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等。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达到 500 亿元以上,但与国外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福建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km,约占全国的 1/6,居全国第二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下,自 201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来,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推动实施,并组织多个专项基金扶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福建的海洋生物生化制品、生物保健品产业基础较好,主要分布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已聚集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产业集群企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已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初步形成以厦门生物医药港、诏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为代表的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园区。但全省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洋药物的研发上还较为薄弱,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亟需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层面的提升。

  二、我省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瓶颈

  1. 技术优势

  有资料记载,福建省的海洋药用生物有 350 余种,约占全国的一半, 丰富多样的海洋药用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海洋技术力量方面,有厦门大学药学院、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长期从事海洋生物相关研究工作,有一支学科专业基本齐全,研发实力雄厚的从事海洋药物、海洋食品、海洋化工和产业化工程化研究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目前成功转化的产品有,河鲀毒素、星鲨鱼油、“蓝湾”硫酸氨葡萄糖以及富含 DHA 的微藻油脂等,以星鲨制药、蓝湾科技、金达威、华宝海洋生物化工等 100 多家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海西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也正在加快形成。

  2. 技术瓶颈

  福建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明显,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磅海洋药物,是我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跨越性发展的瓶颈。

  (1)药源问题。一些具有高活性化合物的海洋生物,资源量往往非常稀少, 加上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样品采集量还不宜过大, 使得药源很难大规模获得。 由于药源的限制,分离鉴定的少量化合物还远远不能满足分子水平和动物模型的药用活性评价和大规模筛选。

  (2) 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缺乏。我省海洋药物产业的规模都非常小, 关键研发装备相对分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先进技术集成度低,难以形成合力研发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急需能够服务海洋创新药物研发产业链的公共技术平台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

  (3)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近 10 年来, 我省引进了一大批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正在不断涌现,医药产业属高风险行业,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而我省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难于承担高风险的研发投入, 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投入,建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 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会议共识与专家建议

  1. 国际、国内技术优势单位情况

  国际上从事海洋生物与医药的大型研究机构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及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等。由于生命科学和交叉学科的飞速发展和融合,国际上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正在加速发展。

  顺应国内外的形势,近年来国内成立了一批国家级的平台,包括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药学院海洋活性物质功能、质量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等,这些科研力量已逐渐成为国际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中坚,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和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2. 技术突破路径建议

  以高端人才引导技术提升,以创新药物开发驱动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有国际新药研发经验的海洋药物开发人才,特别是具有研发背景、成果转化及运营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通过海洋创新药物研发,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材料和海洋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

  (1) 努力解决药源问题和筛选模型问题。着力药源生物的海洋农牧化研究,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生物合成、生物半合成及化学合成来解决药源问题。建立高效、快速、灵敏结构鉴定技术;建立以分子水平及动物水平药物模型为基础的大规模海洋药物筛选技术,以加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

  (2)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促进目前分散在各渠道的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集中,统筹资源重点搭建支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其功能,并积极推进药物药效学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和药物临床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3)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重点支持抗肿瘤、抗代谢性疾病、抗病毒等市场潜力巨大的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高质化、高值化,力争在五年内取得 2-3 个 I 类海洋新药证书,取得 10 个以上海洋新药临床批件,显著提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我省海洋医药专家工作组,与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定期深入交流商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建设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研发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逐步打造完整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学、研链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