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第18次鼓岭科学会议综述_ 会议综述_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第18次鼓岭科学会议综述
来源:福建省科技厅 时间:2017-02-07 17:44 浏览量:1242

创建灵活科普机制 构筑良好创新生态 

                      --- 第18次鼓岭科学会议综述 

  

    2016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指明了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2016年12月30日,由福建省科技厅主办,福建省科技对外交流中心承办的第十八次鼓岭科学会议在福州举办。会议围绕“创建灵活科普机制构筑良好创新生态”主题,邀请了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和国家科技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赵新力等我国著名的科普工作专家为大会作主题演讲,省直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设区市科技局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一、科学普及工作在实现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需要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科技前沿新突破,也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推动文化创新,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公民科学 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处于5%至17.3%的区间范围(美国1999年为17.3%,欧盟27国2005年为13.8%,日本2001年为5%)。),而据2007年统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略高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水平。科普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科学素质、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强盛。当前,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工作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福建在创新型省份背景下,加强科普工作尤为重要,意义重大。 

    1.加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措施 

科普工作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它的根本任务是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调动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和公众普及,增加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加强科普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十三五”是福建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科普与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加强科普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 

科普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科普工作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风尚,激发公众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有利于使公众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公众的知识体系,提高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品位。 

    二、福建省科普工作的现状 

   (一)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创新。 

  一是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以上”的目标。二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纳入《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闽委发﹝2016﹞14号)。三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科学普及促进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意见》。分别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创新工作体制机制”、“重点人群科普工作”、“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基础设施”以及“领导协调和保障”等6个方面,对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24条要求。 

  (三)建立创新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动员机制。启动福建省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在全省科技工作者中遴选一批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和特聘专家,共有省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设区市科协等38个单位推荐了48名首席专家和120名特聘专家预备人选。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按照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的有关举办科技活动周要求和部署,以“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以下简称科技周)于5月12日—18日在全省范围成功举办。今年科技周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海丝”以及“双创”元素,携手大数据时代的科普新内容和新手段,以展现科技创新和科普成就为主线,针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行业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共有3054个单位、2.9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周活动,组织各类活动1922场(次),参与活动群众达163.5万人次,投入经费739.2万元。其中,举办科技报告会(讲座、研讨会)585场;科技培训583期,受训人数7.5万人次;科技咨询服务16.4万人次;科技下乡服务696次;放映科普影视308场;对社会开放的高校、科研院所69家;开放科普基地295个;参与“万名科学使者进社区(农村、企业、军营)”703人;义诊服务3.6万人次。 

    三、福建省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福建省科普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公众缺乏接受科普的动力 

  科普、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措施主要是以通过行政命令颁布、政策出台、文件下发等组织手段进行,较少从社会和公众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动员部署。因此,造成科普工作“两头冷、中间热”的现象比较突出,即科普工作者热心动员、联络和宣传,而公众和科技工作者等参与和接受科普动力相对不积极,科普社会化的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科普工作缺乏系统性 

  随着科普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承担科普责任和参与科普工作的部门越来越多,虽然《科普法》已界定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能和职责,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明确的工作职能,以及有些部门还是沿袭工作传统,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造成主体分散、职责不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整体影响力等现象。有些部门工作重复、职能交叉,没有发挥科普真正的作用;有关单位投入科普工作的力量有限,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科普产业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同时,科普手段过于单一,科普内容新颖度不够,科普宣传效果不佳。 

    三是科普资源共享程度低 

  科普现有资源总体上还是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科普资源共享程度低,存在着重“共享内容”建设、轻“共享机制”建设等现象,尚未充分挖掘和整合科普社会资源。科研与科普脱节,许多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对封闭、未向公众开放,科技计划项目科普程度化低。 

   四、与会专家共识与建议 

  在福建省全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背景下,作为一项复杂社会系统工程的科普工作,只有以公益性科普和经营性科普相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导向,才能促进科普工作机制由传统的“灌输式、讲座式”的单一模式向“选择式、体验式”的灵活互动的机制模式转变。 

  一要强化科普工作动员机制。本着“以人为本、公平普惠、普及基础、提高能力”的理念,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推动形成科技、科普与产业、文化、民生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找准公众科普需求的最佳切入点,广泛开展基础性、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发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二要打造科普资源共享机制 充分挖掘和利用科普资源,整合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的各类科普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建立跨部门、社会化的科普资源协作共享机制。开发新型科普资源,网络数字化科普资源,拓展网络科普服务平台的功能,建立新型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依托福建省数字科技馆,并与中国网上科技馆互联互通,提供科普在线宣传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科普资源共享,打破单向灌输的现状,形成双向交流的局面,提供丰富、便捷、优质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 

  三要构建市场化运作动员机制。在坚持科普事业公益性的原则下,积极引入经营机制和市场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扶持与规范并重,鼓励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以市场经营的模式,面向公众和企业等开展服务,满足不同层面的科普需求,促进公益性科普和经营性科普合力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四要建立科普工作激励机制 落实已出台的科普激励政策,健全科普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等举措,逐步将科普图书、科普影视和科普动漫等科普成果纳入科技进步奖范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立形式多样的科普奖,优化科普发展环境。提升科普工作者待遇。立足科普事业的公益性原则,制定出台适用于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传播人员等专项激励政策,把科普与科研摆在同等地位,在科普工作者职称、职务、分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 

   五要创新科普工作管理机制 

科普工作管理机制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将为科普工作提供组织支撑。因此,福建应建立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普工作管理机制。一要建立地方和部门联动、集中性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二要创新科研机构科普管理机制。在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中,明确科普任务和目标,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让公众了解科技,主动参与科普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