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_ 农、林、牧、渔业_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17-11-08 17:40 浏览量:880

  再生稻已成为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调优粮食结构、提高稻米质量的一种重要稻作制度,对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种粮效益及解决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但再生稻也存在着丰产性不高、不稳定现象,导致应用面积呈现徘徊下降趋势,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再生稻高产稳产高效机理及技术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按照"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并举、突破单项关键技术再集成建立技术体系"的总体思路,历经10多年的研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再生腋芽成苗不高不稳定、产量低的难题,创建了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应用上得到了良好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创新性揭示了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机理;探明了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机理及其与源库特征、物质分配、根系机能、养分利用的关系,明确了再生产量与头季稻灌浆期SPAD值衰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机能呈极显著正相关,首次创建了由头季稻灌浆后期SPAD值衰减率、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机能和再生芽"出鞘率"3个性状作为鉴定指标的再生力鉴定方法和高产定向调控诊断技术,筛选了适合不同稻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40多个; 

  二、创建"四促二防一保"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解决了手割高桩再生季腋芽萌发率和产量不稳问题。率先研究明确了稻桩的转化N对高留桩腋芽稳定萌发成苗至关重要,提出了以 "强根、壮杆"为核心的手割高桩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思路,揭示了耕作方式、水分管理、再生季芽苗肥运筹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创新集成了畦栽沟灌、干湿交替、二次烤田、前重后轻芽苗肥施用技术,使头季稻后期根系活力提高22.6%,头季成熟期倒2~5节单茎干重分别提高21.7%、55.5%、63.5%、91.5%,稻桩物质输出率提高30.6%,再生分蘖比增33.33%,实现了"强根"防衰老、"壮杆"促再生;形成了"四促二防一保"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创造了百亩示范片再生季最高亩产587.6公斤,平均亩产508.6公斤,比增28.5%,年亩产1.2吨。 

  三、创建全程机械化再生稻"三保两促一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解决了人工收割成本高、机收碾压减产严重和再生季腋芽萌发率、产量低问题。研究明确了品种再生特性、头季后期根系活力和机收碾压是影响全程机械化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 "选准品种、保根促发和减轻碾压"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再生稻高产高效主攻途径,筛选出一批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稻品种,首次提出了再生季"根芽同伸、以根促苗"概念和"根苗肥"保根促发技术,通过根苗肥均衡施用技术,使头季后期根系机能提高16.91%-21.51%,再生分蘖数提高24.24%-24.29%,产量增加20.14%-21.88%;研制了再生稻机收专用收割机及配套降低碾压减产的烤搁田技术、收割机行走方式,解决了机收压桩率高、减产严重的难题,集成构建了全程机械化再生稻"三保两促一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造了百亩示范片全程机械化再生稻头季亩产621.10公斤,再生季404.55公斤,年亩产"吨粮田"的产量水平。 

  四、创建"三控一防"绿色增效技术,解决增产不增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生态控制与生物修复、再生稻-鸭模式研究,创新集成了水控、化控、肥控及绿色防治的"三控一防"绿色增效技术。利用石菖蒲等净化灌溉水源,采用前氮后移节肥增效,氮肥利用率提高5.43%-14.81%;利用自主产权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防治率达85%,减少农药施用量,利用混种香根草、波斯菊结合再生稻-鸭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81.1 %-98 .6 %,形成病虫害绿色防治增效技术,共建基地获中国GAP认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其中1个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 

  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论文79 篇(SCI22篇),出版专著3部,成果经鉴定整体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近3 年,成果在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省份及合作企业种植基地累计推广头季稻1943万亩,再生稻456万亩,新增稻谷98.9万吨,增收54.1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