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种质创新与新品种W192等的选育及应用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21-12-30 10:44

  本项目属园艺学的食用菌领域。

  2017-2018产季我国双孢蘑菇年产量达289万吨,占世界的50%以上,年产值200多亿元。目前我国双孢蘑菇生产仍以农业模式为主,但工厂化生产正在迅速发展,已占总量的10%左右。

  本单位于1989年选育、1992年推广的双孢蘑菇杂交品种As2796,成为我国多年唯一的当家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它已使用20多年,且主要适合农业栽培模式,在工厂化栽培中因生长周期太长、产量偏低而不太适合。而国外进口的高产品种仅适合全套国外引进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并不适合国产设备的工厂化或设施栽培。充分利用本单位多年来从世界各国收集的双孢蘑菇种质资源,挖掘其潜在的优良或特殊性状,把传统的育种方法与新的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不同类型的DNA标记应用于种质创新,不断选育各类优良或专用的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特别是产业急需的工厂化生产专用菌株,是我省乃至我国双孢蘑菇产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立了双孢蘑菇交配型与颜色性状SCAR标记、产量与品质性状DNA标记应用于种质创新。发明专利"一种双孢蘑菇单孢菌株子实体颜色SCAR-PCR鉴定方法"获得授权,利用SCAR分子标记特异性地鉴别双孢蘑菇单孢菌株子实体颜色,可以在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中快速地鉴定单孢菌株的子实体颜色。开发了鉴别双孢蘑菇同核不育单孢菌株交配型的SCAR标记,解决了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中不育单孢难以获取和鉴别的难题。开发了2个RAPD标记和2个ISSR标记,根据单一特异条带的有无可判断传统菌株是否具有优质或高产性状。这些标记已应用于种质创新与杂交育种,降低配对、栽培筛选等工作量50%以上,极大的提高了双孢蘑菇杂交育种的效率。

  建立了利用双孢蘑菇野生四孢菌株进行种质创新的育种平台。发现双孢蘑菇四孢变种菌株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最大,达92.6%,比传统双孢菌株提高近20倍。野生菌株分离的部分不育菌株与传统菌株分离的不育菌株间交配成功率达90%,是传统菌株的15-20倍。利用野生四孢变种不育单孢高分离率配合野生菌株的高配合力,通过四孢变种与具有特殊或优良性状的种质杂交进行野生种质创新,获得拥有二者优势的创新种质,进一步缩短了双孢蘑菇种质创新的周期。

  建立了双孢蘑菇不育菌株回交育种技术,选育出双孢蘑菇新品种W192系列。利用回交的方法来加强杂交菌株的高产特性,创造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材料。通过杂交菌株As2796与其高产亲本02的不同配对回交组合筛选,获得系列高产优质菌株,其中育成的W192、福蘑38新品种,产量比As2796提高20%以上,质量相当;育成的W2000新品种,产量比As2796提高10%-15%,质量更优,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获得福建省食用菌新品种认定。

  自2012年以来新品种W192、福蘑38等逐渐替代老品种As2796,已成为我国双孢蘑菇新一代的当家品种,特别是在工厂化生产中,W192也取代了部分国外高产品种。2014-2018年,新品种在福建全省累计推广6583万平方米,产鲜菇98.74万吨,新增产值64.18亿元,新增利润25.67亿元;在全国累计推广28794万平方米,产鲜菇431.89万吨,新增产值280.74亿元,新增利润112.27亿元。新品种已占全省蘑菇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全国的50%左右,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获省级认定品种3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审5项,发表论文8篇。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查新结果表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创新性。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