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相关并发症防治研究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19-01-03 10:04

  一、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临床医学,儿科学,新生儿、早产儿疾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早产儿因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生后常陆续发生各种并发症,而目前关于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为此,本课题组历时9年,对早产儿相关并发症防治进行系列研究,探索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部分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以期提高早产儿临床规范化管理质量,改善早产儿预后。

  三、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点

  1、针对早产儿败血症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胎膜早破新生儿脐血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发现在排除孕妇宫腔外感染因素对脐血炎性介质的影响因素时脐血IL-6、CRP诊断早发型败血症的最佳界值,以及IL-6、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提出新生儿脐血IL-6、CRP明显升高的胎膜早破时间节点;探究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发现应用抗生素时间长和发生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未愈病例的临床表现及主要实验室指标;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发现汉族败血症新生儿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水平明显低下,可能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221位点YX基因型有关。

  2、针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防治的研究:针对出生血清皮质醇水平低下的早产儿进行早期氢化可的松和布洛芬联合干预研究,发现可显著提高生后动脉导管关闭率,降低早产儿PD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3、针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早产儿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早期输注红细胞是早产儿BPD的危险因素,而需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观察不同日龄和不同程度的早产儿BPD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发现自生后第 2 周开始,严重病例在胸部 X 线上即可有特征性的改变,BPD 程度越重、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发生越早,提出胸部CT及动态胸部X线检查对BPD有预测作用。

  4、针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金葡菌感染暴发时综合感染防控措施对早产儿NEC的保护作用,提出加强综合感染防控措施可以减少早产儿NEC的发生;系统研究与NEC相关的血清学炎性标志物,发现通过监测粪钙卫蛋白水平可评估NEC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

  5、针对早产儿营养支持的研究:应用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早期营养支持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代谢及并发症影响,发现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减少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应用推广及社会效益情况

  本研究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被国内外引用59篇次,均为他引,取得九项重要发现和创新,通过参加或举办各种省内外及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以及对全省新生儿救护网络单位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在省内外广泛推广应用,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重要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