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21-05-12 11:27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本课题任务来源:

  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Visfatin 通过HSP27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2013J0127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脂素通过热休克蛋白27调控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81470021)》

  3、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Visfatin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2016-ZQN-8)》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主要论点与论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已经在我国开展多年,血管支架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然而,PCI术后可能出现的介入动脉节段处病理性修复、管腔丢失从而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也同样长久地困扰着临床工作者。目前,药物涂层支架逐步使再狭窄发生率已下降至5%-10%,但仍未能完全杜绝再狭窄的发生,这极大影响了PCI的远期疗效,如何防治再狭窄仍是当今心血管疾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临床冠心病诊疗过程中,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干预治疗,找出介入治疗中改进的地方,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可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另外,为提升对冠心病发病机制认知,提高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诊疗水平,是推动冠心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性和社会效益

  新生内膜增生是PCI术后再狭窄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进行再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内膜增生的动物实验,我们的动物实验发现:1)载脂蛋白J、泛素-蛋白酶体和细胞外基质在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曲匹地尔以及辛伐他汀能够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在新生内膜增生、血管修复重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细胞水平研究发现:1)血糖波动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NF-κB/p65 通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HSP27 磷酸化在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ERK1/2 和 PI3K/Akt 是高糖诱导 HSP27 磷酸化和内皮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3)内脂素能够通过HSP27磷酸化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并在内皮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

  前期我们在基础研究中充分了解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其目的就是最终在临床中指导临床实践。我们通过寻找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标志物以及改进我们介入治疗的方法,从而改善PCI术后患者长期血管通畅率及预后。我们发现:1)血清BMP-2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2)血清FGF21和脂联素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下降,FGF2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3)血栓弹力图和CYP2C19 基因分型能够指导我们制定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经桡动脉途径使用普通 J 型导丝、远端钢丝球囊锚定法、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FFR)这些技术和器械的使用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从2004年起至今,经历了14年,课题成果参加在美国举办的AHA、ACC的学术会议并进行壁报交流。此外,还在全国心血管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交流。目前已有多家医院(中山大学附一医院、郑州大学附一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南平市第一医院等)应用了该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发表论文 22 篇,被他引用50余篇次。研究成果得到广大临床医生同行的认可,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