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黄秋葵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_ 农、林、牧、渔业_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黄秋葵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18-10-12 16:43 浏览量:

  

  本成果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成果的课题来源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黄秋葵新品种选育与种业产业化研究"(2013NZ0002-3-3)。

  黄秋葵别名秋葵、羊角豆等,属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新兴蔬菜,既营养丰富,又有保健效果,国外称之为"绿色人参"和"植物伟哥",黄秋葵口感嫩滑,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风味,其嫩果中黏滑的汁液含有果胶、可溶性纤维、牛乳聚糖、阿拉伯聚糖、生物碱等,可以活化人体细胞,增强耐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黄秋葵需求量增加,种植面积增大。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黄秋葵种质资源,建立黄秋葵种质资源库,筛选核心种质、创制新种质、选育新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育种、栽培、加工等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种质资源是作物研究的基石,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搜集各种资源,本项目收集黄秋葵种质资源318份,对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等进行鉴定和图像采集,筛选出核心种质30份,创制出新种质15份,为黄秋葵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黄秋葵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书的编辑出版,有利于黄秋葵种质资源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本成果创制出的黄秋葵杂交育种方法,针对黄秋葵开花习性,建立的一套包括亲本纯化、亲本隔离、人工授粉、果实管理和种子采收的杂交育种方法,可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黄秋葵种子,并有效简化黄秋葵的传统杂交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进行杂交可在实现相同授粉率的情况下节约人工成本50%左右,使采种量增加20%。本方法有利于推进黄秋葵杂交工作,加速黄秋葵优良品种国产化。

  项目组育成 "闽秋葵1号"、 "闽秋葵2号"两个黄秋葵杂交新品种,"闽秋葵1号"为绿果,少刚毛,平均产量2614.2kg,比对照新星五角增产9.74%;"闽秋葵2号"为红秋葵,其果大,不易老化,抗病性强、耐低温,产量达3191.1kg,比对照东园2号增产46.38%,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黄秋葵施肥方式,研究出我国东南地区较优的施肥方式是PMWC (鸡粪菌渣堆肥) 240 g/kg,本研究成果可实现黄秋葵的轻减化栽培,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连作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栽培设施和种子包衣、浸种催芽、穴盘育苗、田块管理、栽培槽定植、田间移苗、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控和采收等一系列技术的集成与组装,加上本项目创建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黄秋葵田间栽培装置",对黄秋葵的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相关设施与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通过紫色黄秋葵转录组测序,获取了花青素、多糖及黄酮等重要基因信息;通过形态分析获知生物学特性间、植物学特征间的相关性;通过营养成分分析,明确了黄秋葵多糖累积规律,这些理论可在黄秋葵的品种选育、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得到应用。

  黄秋葵采收高峰期容易出现产品积压状况,本项目提出的黄秋葵茶和黄秋葵颗粒剂、黄秋葵泡菜等加工技术,可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并可增加产品附加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